報告稱全球70%電子垃圾流向中國
有報告顯示,有不少電子垃圾流向了發展中國家,其中就包括中國。那么,這些電子垃圾為什么要運到中國?重要的是,它對我們有哪些危害?
報告稱全球70%電子垃圾流向中國
在浙江臺州,椒江碼頭是當地人都知道的電子廢棄物的集散地,很多人在這里從事電子拆解工作。昨天(14日)一早,記者來到這里,盡管是個雨天,仍有四五輛的大貨車來回地穿梭在碼頭上。整個碼頭堆滿了廢棄物,工人說有的廢棄物已經放了一個月了,有的是剛剛運過來的。
工人們介紹,這些廢棄物的目的地是附近20多公里以外的峰江鎮工業園區,在那里廢棄物將被拆解成各種金屬材料以及一些塑料再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被其他的一些企業的利用。在臺州,這個產業已經存在了20多年,來自全球的電子垃圾在這里匯集,與著名的電子垃圾之都廣東貴嶼、清遠等地相比,臺州被稱為后起之秀,這里是江浙一帶的電子垃圾拆解基地。
如此數量驚人的外來電子廢棄物,它們是怎么來的?源頭又是哪里?在采訪中,記者和一位海關工作人員了解到:很多電子廢棄物是通過走私進入中國的,所以我們也很難看到電子洋垃圾到底有多少類似的官方統計。有來有走,電子廢棄物其實對于這個產業的業內人,是原料,是可用的。它們能用來干什么呢?一位在電子廢棄物產業的從業者透露了其中的秘密。
上海從業者:比如廢舊家電,冰箱、洗衣機,包括一些小家電廢舊外殼,這些東西都是用塑料做的。國外進口的這些東西在國內打碎,后當塑料粒子賣。塑料粒子是一種原材料的,冰箱、洗衣機都是由塑料粒子做的,但是這種二次回爐的電子廢棄物質量肯定不如本來的原材料質量好,所以價格便宜。比如手機,筆記本電腦,這些電腦周邊的東西都是用這個塑料做的。
大到冰箱洗衣機電腦,小到手機的后蓋,都可能出自電子廢棄物的廢料打成的粉末,這里面有很大的利潤。
上海從業者:以冰箱為例,做冰箱外殼的塑料,現在一噸大概賣12000左右,如果從國外手機打碎,可能就賣五六千,大概將近有一倍的利潤空間。五六千賣到這邊,又加一兩千塊錢,頂多七八千塊錢。利潤差別非常大,至少百分之三四十。
能賺錢,利潤高,電子廢棄物加工這條產業鏈背后,也帶來了高污染。電子廢棄物主要分為線路板、金屬部件、塑料、硒鼓、墨盒等幾大類。其中電路板值錢。一噸電路板中,可以分離出130公斤銅、0.45公斤黃金、20公斤錫。但是電子垃圾的污染和危害也是巨大的。電視機、電腦、手機、音響等電子產品,含鉛、鎘、水銀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有資料顯示,這些有毒有害物質一旦進入土壤會嚴重污染水源,將危害人類、植物和微生物,還會對兒童的腦發育造成極大影響。在2011年3月,臺州市路橋區就曾發生上百名村民血鉛超標事件。在采訪時,碼頭上的工人擼起自己的袖子,露出了手臂上一個一個的疹子,他們說這是長期裝卸電子垃圾而得上的皮膚病。特別在雨天給卡車裝貨物的時候,打在廢鐵上的雨水如果流在皮膚上,工人們就會感到全身都很癢。
記者:您在這里工作有沒有覺得這里有一些什么氣味?
工人:有,身上癢啊。
記者:皮膚病一樣的?
工人:對。不干活就沒有了。
加工電子廢棄物帶來的污染的確讓人觸目驚心,而這就存在于我們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手機、電腦等成為電子垃圾后,對環境都有著極大的危害。而近日一份自稱發自聯合國的報告加重了這種恐慌。報告指出,世界產生的大約70%的電子產品變成垃圾并流向發展中國家,而中國已經成為電子垃圾場。
聯合國電臺中文負責人李茂奇昨晚在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時首先介紹說,發布這份報告的其實是聯合國大學。聯合國大學作為聯合國的自治機構,于1975年開始運作,總部設在日本東京。這個研究機構平常會給研究者們提供學術結果的發表場所,同時也會舉辦一些公開的講座和研討會等等。李茂奇表示,這份報告之所以把重點放在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是眾所周知的電器、電子設備進出口國,同時也是電子垃圾的一個主要進口國。對中國進行研究,就可以對這個領域提供界定作用。
李茂奇:這個報告在許多方面提出了具體的研究報告。比如它對中國電子垃圾問題的現狀,和它相關的政策以及產業發展和管理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專家質疑數據過時
而對于這份報告中所提到的70%這個數據如何得來?是否真實?報告起草人清華大學李金惠教授和劉麗麗博士證實,該數據并非報告的核心內容,新聞斷章取義。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電子分會秘書長唐愛軍則提出了質疑。
唐愛軍:首先,我非常質疑這個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如果沒記措,2004年的一次國際性的會議上確實有這樣的說法,有人提到說全球80%的電子垃圾進入了亞洲,這其中的90%都來到了中國,算下來就是全球的電子垃圾70%在中國進行處理,這對業內人士來講,也是老生常談了,也是10年前的老數據了。所以目前,我認為情況根本不是這樣的。
既然數據的準確性被提出了質疑,那么,我們國家電子廢棄物產業的現狀到底如何?唐愛軍指出,2009年是個分水嶺,電子廢棄物的產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
唐愛軍:009年之前,我國電子廢棄物的產業基本處于無序狀態,很多人走街串巷回收,回收以后在房前屋后自己進行拆解,有用的賣掉了,沒用的燒掉,丟棄掉的也比較普遍。但是2009年之后,我國開展了家電以舊換新的工作,用了短短5年多時間,對電子廢棄物的拆解利用的整個行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規范性作用。
解決電子垃圾污染需加大基金補貼
盡管有所改變,但電子垃圾的危害仍舊不容忽視。對于電子廢棄物帶來的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煩惱,該如何解決呢?唐愛軍表示,要通過基金補貼,補償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成本,并使處理企業合理盈利,這樣才能提高市場主體參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的積極性,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唐愛軍:我國現在已經建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的基金,基金補貼的前提就是拆解企業要進行規范化,而且是環保條件下的拆解和資源化的利用。